2019年8月6日钓鱼日志:伏生墓旁的思索

发表时间: 2019-08-06 19:36

引子:

事情过去好几天了,前几天上午我正在店里发呆,老泰山打来电话说:湾里那么多红眼来,大的有筷子长,可是他为啥不上呢?言外之意是要我去增援?于是,快速解决完手头上的活,向冢子村驶去:

正文:

时间:2019.7.30

目的地:冢子村

人物:老泰山和我

天气:26-36度,多云,西南风三级 气压997hpa

用饵:鲫拉腥香一份奶香一份加少许酒米,饵水比1:1.1

添加剂:拳头大的饵料加鲫王、原麝香二滴

窝料:鲫炮加鲫王、原麝香二、三滴

用杆:3.9

线组:绝杀王0.8拖0.4 渔王秀二钩

漂子:新斗鱼

调钓:调二钓二

说起魏桥镇冢子付,这里还有秦朝博士伏生之墓。位于魏桥镇寄驾冢村西南,为汉代墓葬。相传唐太宗东征高丽,曾寄驾于此,又易名寄驾冢。墓葬几经破坏,面目全非,现墓封土直径45米,残高2米,有“徵君伏生墓”、“伏生墓序”碑石两通。1980年公布为邹平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
据汉书《儒林外传》介绍:伏生,名胜,字子贱,秦朝时济南郡邹平人,对《尚书》研究尤精,是秦始皇选拔的70名博古通今的儒学博士之一。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,伏生冒着生命危险将儒家“六艺”之一的《书经》藏在墙壁中,流亡异乡。

汉文帝时求天下精通《尚书》者,闻伏生之名,于是诏常使晁错前往求教,当时伏生已九十有余,不能言语,乃令其女代言,晁错笔录,终传经28篇,后世称《今文尚书》。因伏生“再造尚书”有功,自汉代始,便受封侯爵并为显宫。至宋咸平二年追封伏生为乘氏伯从祀文庙廷。

现在的邹平县魏桥镇魏桥村虽已无姓伏的后代,但仍保留着“伏家巷”。据《齐东县志》记载,“伏生墓”按汉书《儒林外传》,伏生济南人也。“伏生祠”在城西(县城在九户)二十五里,寄驾冢。另外,寄驾冢“伏生墓”有伏生墓乡,包括赵瓦庄、张平庄、宋辛庄、寄驾冢四个村。

清光绪年间,赵某于“伏生墓”侧取土,得瓦质古瓶两个,其状相同,高尺余,腹围经尺,两端均色,甚苍老,见者疑为汉代古物,史称“伏生古器”。现存于民众教育馆,其一完整,另一两端微有残缺。

《齐东县志》还记载,贡生刘恩瀛为重修伏生墓,召集当地绅士发动民众捐款献物,此事得到了众人的称赞和拥护,纷纷送钱交物,很快修建了气象万千的“伏生墓”。

现“伏生墓”旁,有一石碑记载齐东县知县、进士时铭在嘉庆庆乙丑(1805)年任齐东知县期间,决定再次重修伏生墓的事迹。

清光绪二十三年,知县宫耀月为保护伏生墓,规定历代都要有专人负责。光绪二十六年,知县宫耀月协同邑绅刘恩瀛、孙玉兰修建大殿北屋三间、祠旁屋六间、大门一座。

据了解,伏生墓周边几十亩地由看墓人耕种以做报酬,自古不交皇粮国税。直到2004年,该墓还由码头镇小信村潘秀昌亲戚范廷德看护(他已是宗孙第四代看护人)



这是现在的样子,至于民间更是说的神乎其神,什么杨树笑、皮猴子狼此类,不再一一叙述,因为今天的我们的主题还是钓鱼,去会会那来回游荡不吃食儿的“大红眼”。



从俱乐部出发,距离寄驾冢只有三里地左右的距离,上车抽一根烟的功夫就到了。



老泰山说的就是这个地方,我好奇的下车看了看,在中间离草边一二米的位置,确实有一群筷子长的鱼游动,到底是白条还是红眼鱼还真不好分辨,这个地方已经基本干枯,还经常有人打鱼、电鱼,就是今天没人祸害,难道是黄河里带过来的鱼种?或者是幸存者长大了?



既然来了,就得试出个一二三来。转到对面,和饵、支架,加快频率抽窝。


水深有点尴尬,只有半米来深,漂尾还能打到铅吃座上,没带短漂,就将就着来吧。第一尾鱼中了尾白条,个体不大,直接放到了拉饵盆里,紧跟着又上了七八尾白条,不过,个体都不大。



十多分钟后,中鱼了。这尾鱼个头还可以,快二两沉了,不过,这也不是湾里筷子长的物种,继续抽窝。



水浅小鱼多,眼瞅着窝点下方出现了一个小黑蛋儿,那是小白条聚窝子了吧。



发扬不怕苦、不怕累的精神,见口就提,终于在乱战之中,提到了一尾小鲫鱼



瞧,就是这么大的白条,在窝点聚成了一窝蜂。


来,大伙瞅一鼻子,水面上全是被小白条搞的小涟漪。



钓了前后不到一个小时,店内有事,不再坚持,收杆子回家。



鱼获全部放生,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,也没有钓上来一条筷子长的鱼,我目测更像是大白条,老泰山仍然坚持说是大红眼。。。

后记:

1、据我观察,只要是黄河水过来的水面,基本上都能坐钓。相对来说,黄河附近的钓友是幸福的,每年都有黄河水引入,灌溉期过后,每个水域都有黄河鱼种的截留,只要不造到人为性破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