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的直钩钓鱼:揭秘神奇的钓鱼技巧

发表时间: 2022-12-01 07:24

钓鱼作为一项休闲运动,如今受到了无数人的欢迎,每逢节假日的水边总是坐满了前来垂钓的人群。

作为一项古老的运动,钓鱼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,其文化内涵和垂钓方式,也经历了多次转变。

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远古社会,依水而居的古人将鱼视作一种十分重要的食物来源,在部落社会时期,两个部落甚至会为争抢钓鱼点发生冲突。

从周代中国转向农耕社会开始,鱼在食谱中的地位逐渐下降,人们这才开始将钓鱼当做一种娱乐活动,而非生产生活方式。

夕阳剪影下的钓鱼人生

岸边的钓鱼人

在《诗经》的《国风·竹竿》中就有描写女子为了排解思乡情绪,跑到水边钓鱼的故事:

“籊籊竹竿‚以钓于淇。岂不尔思‚远莫致之。”

到了汉代,钓鱼则发展成为贵族们最喜爱的游玩项目,《淮南子》中“射云中之鸟,钓深渊之鱼”便是生动的写照。

在钓鱼从生产活动向娱乐活动转变的同时,古人的渔具也在发生着变化。

绘画中使用鱼竿的古人

人们最早都使用制作简陋的鱼竿,但到了汉代,贵族们已经用上了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“文竿”,其奢华程度令人咋舌。

除了鱼竿之外,古人钓鱼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。

最开始的时候,人们使用的是“无钩钓法”,即在鱼竿的一头系上麻绳,然后在绳端系上蚯蚓,等鱼儿咬住绳头之后,再用力拉起钓竿,趁鱼还没有松口将其甩到岸上。

这样的钓鱼方法十分原始,稍有不慎鱼儿就会挣脱。

姜太公垂钓图

后来,古人又发明了“直钩钓鱼”的方法。

这和著名的“姜子牙愿者上钩”的那个直钩不同,一般是用兽骨制作的两头尖利的短棒,在短棒的中间钻孔穿线,挂上鱼饵。

鱼在咬钩之后,这根短棒就会卡在它的嘴里,但这种鱼钩只能钓比较大的鱼,这也是其最大的弊端。

到了春秋时期,随着冶炼技术的提升,古人终于用上了铁制的器具。

春秋时期的铁器

和青铜器相比铁器更加轻便,可塑性也更好,弯型鱼钩也在这时出现,并在之后的几千年里,一直被人们广泛使用。

有了好用的鱼钩后,古人对于钓具的其他配件也进行了升级。

在东汉的时候,古人会用木头做成鱼形,然后在上面涂上鲜艳的油漆,之后将其放入水中,并不时拨动,这样周边的鱼就会将其视作同类,然后聚集在这里,垂钓者就可以坐享其成了。

渔具:纺车鱼线轮(资料)

如今和钓车功能类似的钓轮

晋代另一项重要发明的问世,令钓鱼技术逐渐走向成熟,这个发明叫做“钓车”,也就是用来缠绕鱼线的工具。

这让古人可以使用更长的鱼线来垂钓,并且能够根据情况随时调整鱼线长短,这对于钓鱼体验而言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提升。

在宋代之前,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,因此钓鱼更多的还是贵族的私人游戏,直到宋代迎来手工业大发展之后,我国才正式进入了“全民垂钓时代”

宋代作为中国封建时期手工业最发达的朝代,专业作坊的出现,令渔具的产量出现了巨大的提升。

再加上市民阶级的出现,令钓鱼这项活动从士大夫阶级的专属,变成了全民运动。

在参与人数增加之后,关于钓鱼的理论体系也逐渐成型。

在宋代古籍《渔樵问答》中就将钓鱼所用的器械分成了“竿、纶、浮、沉、钩、饵”六种,这和我们今天的钓鱼方法,已经没有太大差别了。

渔樵问答图

在宋代随着造船技术的提升,古人也有了出海捕鱼的可能,海钓所需的道具和钓鱼方法和水边垂钓完全不同。

当时宋朝渔民最常用的海钓方法为“拖钓”“滚钩钓”

所谓拖钓,指的是在船尾处挂一铁钩,这个铁钩的粗细和人的小臂差不多,之后在铁钩的尖端绑上一只鸡鸭等家禽,然后在海中航行。

古代青铜鱼钩

海中大鱼闻到了鸡鸭的气味之后,就会前来啃食,在它们咬钩时,渔民们并不急着将其捞起,而是开着船继续航行半天,等到大鱼筋疲力尽之后,再将其捞到甲板上。

由于古代没有好的保鲜手段,因此这些大鱼很快就会腐烂发臭,只有极少数能被带回码头。

船员们会在享用完大鱼的肉之后,剖开它的肚子,然后取出其中的小鱼。

据说当时用拖钓法钓上来的大鱼肚子里,一般都有几十斤的小鱼。

宋代海船模型

滚钩钓也是用来钓海鱼的方法,和拖钓不同,这种方法一般是用来捕捉海底大鱼的。

渔民们会将一根长杆置于海底,然后在长杆上附结许多支线,并在支线上绑大量钓钩,然后在这些线的中间,放上腥膻之物。

海底的鱼闻到腥膻味后,就会游到这里,然后它们就会被鱼钩划伤身体,随后这些鱼就会因为吃痛而猛烈挣扎,但是它们越挣扎,支线就会缠得越紧,最终只能任由渔民将其打捞上岸。

海边的渔民

除了这两种钓鱼技法之外,生活在粤东的疍民,还发明出了一种神乎其神的手钓技法

疍民们世代在海面上生存,这也让他们练就了一身与海洋打交道的本领,疍民们不但能够在水下潜水很长时间,还有着常人不具备的水下视力。

停泊在港口休息的疍民

因此疍民们在抓大鱼的时候,都是携带一根系着鱼钩的细线潜到水底。

等到发现藏在岩洞中的大鱼后,他们就会抚摸大鱼与其嬉戏,待大鱼放松警惕张开嘴之后,他们就会迅速将鱼钩钩在大鱼的腮上,这些大鱼就只能乖乖被疍民们拽上船了。

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从宋代开始,我国的淡水垂钓方法便已经定型,但在海钓领域垂钓方法依旧发展迅速。

而随着钓鱼运动的普及,其中的文化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。

钓鱼最早和中国的文人精神世界产生联系,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。

当时庄子和屈原分别在自己的作品中,描写了渔父的形象。

庄子借由渔父之口,对儒家政治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,认为其“苦心劳形以危其真”,对于个人和国家都是没有益处的,人真正的追求应该是返璞归真,重回自然。

这段文字也成为了道家学说,出世态度的重要理论依据。

相较于庄子,屈原虽然也在其《渔父》篇中,描写了对于出世的向往,但他更希望的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,来改变当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。

但随后屈原的悲壮结局,令这名透射了其人生思考的渔父,也成为了反对儒家学说的意象,这也令垂钓有了隐逸出世的意味。

《楚辞》中的渔父形象

不过在魏晋南北朝之后,这样的情况发生了显著的转变。

自从“清谈之风”流行开来之后,儒家学说在中国政坛上的地位,遭到了巨大冲击,人们开始以出世为最高的人生追求。

钓鱼作为隐士的象征,也受到了士大夫阶级的疯狂追捧。

不过,当时那些做出隐逸姿态的名士们,其实并不都是陶渊明那样的世外高人,其中绝大多数其实是希望通过这种沽名钓誉的手段,来引起当政者的注意,从而通过征召进入政坛。

陶渊明

到了唐代,随着官员选拔体系的多样化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南北朝名士先通过隐逸生活求名,再转而入仕的发展路径。

比如李白就曾经自称“海上钓鳌客”,而这也是为了让更多人,注意到自己罢了。

到了宋代,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儒家学说的再度发展,出世不再是社会的主流选择,这也让垂钓的文化内涵再度发生转变。

此时人们多将垂钓视为归隐山林,或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表现。

严光祠堂

在宋代,通过垂钓引起周文王注意的姜子牙,不再是文人的“心头好”,通过钓鱼拒绝刘秀征召的严光,反而成为了垂钓者们的代表意象。

当时的文人都对其保持本心的做法,大为称赞,这从范仲淹在严光祠堂留下的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”中,就可以体现出来。

宋代的士大夫阶级们,往往通过垂钓来表达自己对于当局的反抗。

而到了明清时期,随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,士大夫阶级的政治理想趋近于破灭,此时部分士大夫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。

这也让钓鱼在文化中的意象变回了庄子笔下的渔父,这在一定程度上,也算是儒家和道家的殊途同归了。

作为一项从部落时期便出现的活动,钓鱼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。

不过,在不同的社会阶段,由于生产力的不同,其流行程度也不尽相同,直到宋代它才成为一项全民运动。

垂钓的人们

在钓鱼的发展过程中,中国先民们不但利用自己的智慧发明了许多实用的渔具和技术,更通过文学,把钓鱼和文人情怀联系到了一起,为这项运动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。

如今虽然儒家、道家思想,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流,但那份由文学赋予的隐逸情怀,依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和拥抱自然,这也是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馈赠。


参考资料:

本文部分内容,参考自《古代垂钓意象及其隐逸内涵之流变》,刊登于《湖南工程学院学报》2008年3月刊


#头条创作挑战赛##垂钓##古代生活日常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