猫咪被蚊虫叮咬还是皮肤肿瘤?警惕这些相似症状的致命原因!

发表时间: 2019-05-17 14:13

猫咪被蚊虫叮咬还是皮肤肿瘤?警惕这些相似症状的致命原因!

夏季来临,蚊虫开始“躁动”。

也因此,当发现猫咪皮肤上出现鼓包,家长首先想到的可能,就是蚊虫叮咬。

不过有一种病因,与其症状相似,却可能致命,那就是——皮肤肿瘤


蚊虫叮咬?大误!!图自@夏医生

这其中,肥大细胞瘤(MCT),是猫最常见的皮肤肿瘤之一。

什么是肥大细胞瘤

肥大细胞瘤(Mast cell tumors,MCT),是一种源于肥大细胞的异常性增生。一项统计中显示,患病猫咪存活的平均年龄为11岁(5个月~19岁不等)。

什么是肥大细胞

健康的肥大细胞本身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。当发生变异时,细胞出现形状和增生异常,且变异细胞会侵入邻近的其他组织。

肥大细胞瘤(MCT)是猫发病率第二频发的皮肤肿瘤,占所有猫咪肿瘤的2-15%。

图自sportspyder.com

易发病群体

肥大细胞瘤的平均发病年龄在5-10岁。2015年,英国一项针对287份MCTs检测记录的分析表明,肥大细胞瘤且具有一定的品种倾向性,其中暹罗猫、缅甸猫、俄罗斯蓝猫属于易发病品种

图自cliniciansbrief.com


症状特点

肥大细胞瘤较常用的分类方式,是以发病部位为依据,分为皮肤型和内脏型。如遇到以下症状,就需要家长引起注意。

皮肤型

常见于头部、颈部,其次为四肢躯干。

通常为单个的皮内/皮下结节,表面可能有红斑、脱毛或溃疡,范围0.2-3cm大小不等。

患猫常会有间歇性瘙痒和自损性损伤,但很少有全身性异常。

图自@夏医生


图自studyblue.com

内脏型

最常见于脾脏(占猫所有脾脏疾病的15-26%),其次是小肠(除淋巴瘤、腺癌之外,第三常见的小肠肿瘤)。

可能出现全身性症状(食欲不振、嗜睡、体重减轻等)。

可继发皮肤病灶。

比皮肤型更易转移,多转移至肝脏、腹腔淋巴结、骨髓等。

另一分类依据是按照组织学,分为肥大细胞性和组织细胞性。

肥大细胞性更为常见,平均发病年龄在10岁

组织细胞性平均发病年龄为2.4岁,在头部成群呈现丘疹结节,一些可于4-24个月自行消退。

图自petcancercenter.org


医院如何确诊?

医院诊断通常以细胞/组织病理学检查,配合全身状况评估,来进行确诊和治疗方案制定。

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

通过细针穿刺病变部位,吸取少许细胞后,于显微镜下检查。可用于检查皮肤、脾脏、肝脏、小肠、淋巴结的病变。

FNA操作步骤

患猫皮肤包块的细胞学检查

手术切除+组织病理学检查

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病灶,取部分组织送检专业的临床检验实验室,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。

患猫切除病灶送检病理检测报告

完整的全身状况评估

血常规、生化、凝血情况、骨髓抽吸、胸腹腔影像学等检查,可配合进行确诊;同时能根据体检情况,评估疾病的程度,有助于选择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。



治疗与预后

手术切除

皮肤型多为良性,对此,手术切除是最常用治疗方法之一。

与犬皮肤型MCT的广范围切除准则不同;据统计,猫的皮肤型肥大细胞瘤不管是否切除完整,仍有1/3的病例会复发。



图自readkong.com

药物治疗

其他治疗方式

分化程度与预后

“分化”就是指一个特定的肿瘤细胞,看起来有多像一个正常的细胞。分化程度越高,越像正常细胞(生长慢+转移率低),预后就会越好。

1级分化良好,转移潜能低;

2级中分化细胞,具有局部浸润转移的潜能;

3级细胞分化较差或未分化,具有较高的转移潜能。

猫的大多数皮肤型肥大细胞瘤分化程度较好,少见转移至内脏。


家长更需注意

患病护理

手术猫咪的术后护理

对于进行手术治疗的猫咪,需要注意好术后护理。

根据实际情况,一些猫咪在术后还需定期体检,医生通过体况、是否有新的肿块、淋巴结情况等,以评估是否存在肿瘤的扩散。

图自perthcathospital.com.au

提高免疫力

如果你的猫正在接受化疗,抗癌药物的使用会影响猫的免疫力。

所以在这段时间里,保护你的猫不受疾病和传染病的影响,以及坚持健康的、增强免疫力的饮食习惯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
图自buzzfeed.com

疼痛管理

疼痛在患有癌症的宠物身上很常见。

除了肿瘤引起的疼痛,猫咪还会经历与癌症治疗相关的疼痛,如手术、放疗或化疗。

不进行疼痛管理,会极大程度降低宠物的生活质量,并延长宠物从疾病、治疗或受伤中恢复的时间。

因此,需要家长关注猫咪的疼痛情况,及时与兽医沟通。

图自littlebigcat.com

及时发现

引起肥大细胞瘤的确切原因目前尚未明确,可能是多种因素(慢性炎症、遗传、基因突变、环境因素等)影响导致。

由于目前对其致病原因不明确,因而无法进行针对性预防。

因此,对于预防,家长能做的是:

定期检查,及早发现!

如遇特殊情况,及早进行检查诊断,误错过最佳治疗时间!【本期所长互动】

你家猫咪有“包”么?

//////////

本期作者介绍


//////////

下课!

本文为猫研所原创,谢绝任意转载